顯示具有 中醫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中醫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

趁冬天養壯青少年



文章出處:康健雜誌181期 2013.12.01 
作者 : 林貞岑


轉大人不是只有長高而已,青春期把體質調理好、不再虛弱青白發冷,不但能改善過敏狀況,往後二、三十年也可以少生病。

一位憂心忡忡的爸爸,拎著睡眼惺忪的國中生兒子看中醫門診,因為孩子每天睡眠超過八小時,卻好像還睡不夠,白天頻打瞌睡。

青春期孩子經常生病、覺得累、沒力氣、口乾舌燥、注意力不集中,可能是生長發育出了問題。

中醫師陳玫妃就發現,門診中不少15、16歲的女孩年紀輕輕就抱怨記性差、腰痠背痛,「多半是吃太多冰造成腎氣衰弱。」

以中醫來說,腎氣是生長發育關鍵,攸關往後二、三十年的健康,若能在體質轉變的青春期(女生約14歲、男生16歲)好好推一把,保持腎氣充足,不但能發育得好,將來也不容易生病,這就是所謂的「轉骨」、「轉大人」。

一般以為,轉骨方等於長高,其實還包括了調理體質及調經等,「打好健康底子是比長高更重要的事,」深諳兒科學的高雄聖功醫院中醫部主任郭哲彰指出。

中醫強調外在的節氣變化要與身體相互呼應,才能達到身心平衡,冬季適合「藏養」,也就是養精蓄銳、調整內分泌、儲備能量的黃金期,若青少年男女能在冬天適當補養事半功倍,春季時就能像種子一樣發芽、抽高。因為體質調好了,活動力變好,內分泌穩定,過敏及皮膚病獲得改善,不用苦惱一變天就猛打噴嚏、流鼻水,將成長的動能收納進入體內,加強來年春夏生長的力道。

現代科學也證實老祖宗的轉骨智慧。鑽研兒童過敏,多篇研究登上國際知名期刊,中國醫大附醫中醫部主治醫師顏宏融也表示,青春期體質調好,「過敏、氣喘就有機會改善。」

轉骨時機以第二性徵出現為主,也就是男生開始長出喉結及女生初經之後,意即從小學五、六年到國三甚至高中,不論男女都可以利用冬季養壯。「好像交互蹲跳一樣,」冬天養壯好比蹲姿能潛藏精力,有蹲有跳刺激及鍛鍊出強壯的體格,郭哲彰解釋。

三訣竅兩方法, 冬天養壯青少年 

看到這裡,先別急著採買名貴藥材和轉骨方瞎補,冬天養壯青少年,利用溫和滋補方式就能事半功倍,有些甚至不必花一毛錢。
三位兒科經驗豐富、深諳「轉大人」的中醫師顏宏融、陳玫妃及郭哲彰,大方公開養壯青少年的秘訣。

訣竅1:健脾胃 

養壯第一招是氣血要充盈,掌管氣血運作的源頭正是脾胃系統。脾胃顧好了,身體就能慢慢茁壯起來。

飄著淡淡薏仁香,台灣著名小吃四神湯,以芡實、蓮子、山藥、薏仁加上豬肚熬煮出暖呼呼的白湯,往常被用來安撫旅人的疲累身心,在中醫來說養心安神兼補氣,是很好的顧胃方。

青少年偏食、營養不均衡或吃不下飯,來碗熱騰騰的四神湯,效果勝過昂貴維他命和補藥。

坊間常見的狗尾草及九層塔頭燉雞也能開脾健胃,尤其九層塔頭能增進氣血循環,在中醫稱為走竄效果,顏宏融建議少女不妨在經期結束後,喝點九層塔頭雞湯加強補養,就能促進生長。

而且經期結束後是最佳調養時機,燉點藥膳雞湯吃3~5天就能達到比平常更好的補養效益。40多歲的陳玫妃正在攻讀博士班,清秀溫婉,看來就像大學生般令人羨慕,她笑說,青春期時每次月經過後,母親總會為她燉鍋藥膳雞湯補一下。她建議青少女在月經期前後好好照顧自己,不吃冰、適當調養,不僅氣色變好、變美,也能留住更多青春本錢。

另外,動不動就拉肚子的人,可用有「人體除濕機」之稱的健脾祛濕藥物:平胃散、茯苓、白朮、霍香;常打瞌睡、容易疲倦或氣色不好,陳玫妃則會用六君子湯來補氣健脾,為孩子打氣充電。

訣竅2:補腎陰 

腎氣如同生命之火,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各有不同的添柴助燃方式,以青春期來說,陽氣較旺盛,不宜過補,溫和滋養腎氣就能讓火光熒熒。

通常這時會用滋養腎陰的中藥如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六味地黃丸、杞菊地黃丸等,溫煦柔潤腎氣,「如果用太多熱性的補腎藥如鹿茸等,可能造成性早熟,反而長不高,」郭哲彰認為,平時溫和補腎就好,偶爾發現孩子發育較遲緩需要推一把時,他會用肉蓯蓉等溫陽藥物補腎,「大概吃一帖也就夠了,」郭哲彰說,像是其他滋腎陰的藥物可每週吃一帖,一個冬天吃四帖,不必多吃就能有效果。

像是眼睛疲勞、看書就精神不好、一直打瞌睡,枸杞子、菟絲子及六味地黃丸能兼具養肝血、補肝腎效果,改善容易疲累的狀況,陳玫妃說。

至於男女生適合的轉骨方也小有差異。男生要強壯,應該多點補氣藥物如黃耆、黨參,和補腎陰藥物相呼應,效果較好;女生屬於陰柔體質,重在養血,可適當補充何首烏、枸杞子及紅棗,顏宏融說。

此外在經期結束後,也可多補充鈣及膠質,比如魚湯和白木耳及富含B群及葉酸的黃綠色蔬菜,「這些都能幫助茁壯,」陳玫妃說,像是經常腰痠背痛、腎氣較弱的女生,則可以加點補筋骨的續斷及杜仲燉湯。

中醫師們再三提醒,貪涼愛吃冰、打電動太晚睡或熬夜看書,都會損傷腎氣之火,如果想長得高如林書豪、美如林志玲,最好 遠離冰品 及 晚上11點前就進入夢鄉

要提醒的是,每個青少年生長發育狀況不同,轉骨方也分階段、分季節。以賽跑來比喻,有些人起跑比別人慢一點、有些人衝太快了,跑到中間就快沒力氣;或是腎氣太早啟動,跑到最後一、兩圈想停下來,「這時可以用中藥或針灸,適時補點腎氣讓他跑到最後,」顏宏融說,不同階段做法不同,建議最好找合格中醫師,按照個人體質做判斷、調整,尤其有自體免疫疾病、發燒及頭痛的青少年更不宜亂吃轉骨方,以免補錯了造成疾病更加嚴重。

訣竅3:適當紓壓

青春期課業重、情緒起伏大,紓發壓力很重要,壓力過大易引起內分泌失調,以中醫來說,心情鬱卒容易損傷肝氣及腎氣,連帶影響生長發育。

孩子若能適當發展興趣如閱讀、運動、下棋等,不但敏感的情緒能有出口,身心也能更自在平衡。

藝術家蔣勳年少時迷上原名《石頭記》的《紅樓夢》,會在山上、鄉間、海邊或小路旁,靜下心來端凝各種石頭,想像著石頭裡千變幻化的傳奇人生,這也涵養了他與眾不同,擅於解讀各種藝術的敏銳觀點。


郭哲彰的女兒目前就讀國三,是班上少數沒上補習班的,一有時間就跑去打籃球,她健康靈巧、自動自發,功課也在前五名,連學校老師都好奇是怎麼教出來的。

「她很自由自在,」郭哲彰說,晚上回家不時聽到女兒房裡傳來悠悠笛聲,整日的疲憊壓力也消除不少。女兒沒補習最大的好處是晚上時間很悠閒:學校功課很快就做完了,可以拿剩下時間去吹笛子、打籃球、畫畫、陪念國小的弟弟玩,心情放鬆了,也比較會去想未來的規劃,用不著父母操心,除了讓孩子適性發展,郭家的私房轉骨方是:陪伴。

每天早上6點半,全家一起吃早餐。「我們很重視飲食,」郭哲彰認為,早餐是一整天的活力來源及學習基礎,吃得好才有專注力,儘管吃素多年,郭家的餐桌仍豐盛均衡:蔬果、蛋、堅果、芝麻醬夾吐司,豆漿和牛奶輪番上陣,而且要求孩子一定要吃完。「我會陪他們吃,一邊聊天,你的用心孩子會感受到的,」他說。郭家沒有電視,全家吃完晚餐就一起在客廳聊天,或是分享網路上的趣聞,經常笑聲不斷,大人小孩都得到了最好的紓壓。

郭哲彰的女兒小時候雖然過敏嚴重,一年到頭都在流鼻涕,青春期愛上運動加上適當調補,現在變得很健康,不太生病了。

冬天養壯青少年也是一樣,給點滋潤的藥物、食療及對的方法,讓孩子能處在柔和安靜的平穩狀態,與冬天的養藏相呼應,就是最好的轉骨方。


文章出處

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

年前大掃除您需要的是這帖...



【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/台北報導】俗話說的好:「年廿八,洗邋遢」,年關將屆,為了讓來年擁有好氣象,家家戶戶無不卯起勁來大掃除!但若長時間姿勢不對,肌肉使用過度,當心恐使腰酸手麻、肌肉痠痛等「家事勞動症候群」找上門,痛不欲生!中醫師表示,想要舒緩勞動後的不適症狀,適度輔以中醫藥浴就是不錯的選擇。

過年前「家事勞動症候群」患遽增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吳勇璋表示,越接近農曆春節,民眾可以利用的時間緊迫,在忙碌、緊張的心理壓力下;再加上四處奔波、睡眠不足、身體缺乏足夠休息,又要在短時間內做大量家事,工作環境不佳等因素,都會給身體帶來筋骨痠痛。

近來在門診中也發現,因各式痠痛求診的患者,也較平時高出2至3成之多。雖然做家事說來平常,但偶發造成的傷痛,以及腰酸手麻、肌肉痠痛等一連串「家事勞動症候群」,確實是讓人困窘、疼痛不已。

簡單工作當熱身 循序漸進不痠痛!
吳勇璋中醫師指出,長時間、姿勢不良、重複動作,都容易造成筋骨痠痛。因此在大掃除的時候,要注意掃除工具與身體的配合,避免使用不符合人體力學的工具,或在不恰當環境下工作。譬如,洗碗時在過低的工作檯洗碗,容易造成腰臀的肌群緊繃受傷;掃地時使用的掃把太短,需要彎腰駝背來掃地,也會讓腰背疼痛的情形更容易發生。

在中醫觀點中,人體是一個整體,因此透過藥浴方式,讓背、肩、手、腰、臀、腳得到徹底放鬆,絕對可以舒緩密集做家事之後的筋骨痠痛。

更重要的是,要有計畫性的,從簡單工作開始做,避免一開始就做粗重工作,例如,洗窗戶、搬重物等,把輕鬆的工作當做熱身,先讓筋骨熟悉勞動的感覺。當然,如果能在開始掃除之前做些暖身運動,如活動關節、伸展拉筋,更是預防家事勞動症候群發生的好方法。

這樣做免痠痛!中醫對症藥浴方大公開

至於打掃過程中,若開始覺得肌肉有點緊繃酸痛,就要適度休息、拉筋、伸展一下,讓原本過度收縮的肌肉慢慢放鬆。倘若,事後仍有肌肉痠痛、發脹不適感,透過泡澡、泡溫泉、中醫藥浴等方式,來疏通筋骨,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。
中醫觀點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,因此透過藥浴方式,讓背、肩、手、腰、臀、腳得到徹底放鬆,可以舒緩密集做家事之後的筋骨痠痛。有鑒於此,吳勇璋中醫師特別分享疏經活骨藥浴療方,提供大家參考:

【中醫藥浴方】
基本材料:
威靈仙、伸筋草、牛膝、紅花。
上半身痠痛者:
除基本材料外,可加入桑枝、姜黃、川芎。
下半身痠痛者:
除基本材料外,則可加入獨活、桑寄生、續斷。
用法:
上述藥材每種各取6錢,煮滾後加入洗澡水中,水溫大約攝氏38-40度,泡到身體暖起來、稍微流汗即可。

注意事項:
皮膚有傷口者、懷孕中婦女、婦女月經期間不宜。

【中醫師小叮嚀】:
吳勇璋中醫師也提醒,與其等到痠痛發生,再來找方法舒緩,不妨試著在大掃前,預先做好分工與規劃,不要在1天內將所有家事做完;並於動作前先暖身、配帶護具,先做簡單工作,再做粗重工作,自然有助避免傷到筋骨,以減少肌肉痠痛等不適產生。

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

過敏體質在秋冬,藉由膳食好好保養可減少寒冬就醫!



在台灣有過敏體質的患者,常常在冬天出現嚴重症狀,若能趁氣溫尚未急遽下降前,秋天氣溫和濕度降低、空氣乾燥,花粉、真菌孢子等懸浮在空氣裡,極易引發過敏體質的人出現過敏現象。再加上秋季氣候變化較大,有哮喘病史的人對氣溫、濕度等氣候變化極為敏感,容易誘發哮喘。

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蘇珊玉指出,秋涼較易引發肺系和皮膚的疾病,過敏性疾病尤其明顯,總是在空氣乾燥且氣溫變化大的秋季開始發作,進入冬天後,寒冷引發過敏的程度會更劇烈。最近這段期間,雖然早晚溫差明顯,但還不到冰冷刺骨的階段,病患宜先採取預防措施。

中醫治療過敏性疾病的方法,就是調整體質,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寒熱虛實,給予不同的中藥。
譬如寒性體質的過敏性患者,秋季時可服用溫性抗敏性中藥,如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肉桂、當歸等,來降低體質的寒性。
至於熱性體質者的過敏性患者,則應取涼潤性抗敏性中藥,像市麥冬、沙參、桑白皮、玉竹、天花粉等,以緩和體質的熱性。

另外,食療也是調整體質的好方法,最容易上手的,就是取枸杞五錢、紅棗十枚,和烏骨雞或排骨同燉,藉以改善寒性體質。
反之,若想改善熱性體質,可取麥冬五錢、百合五錢與粥同煮。

大致來說,寒性體質可細分為陽虛型、氣虛型和血虛型,熱性體質包括陰虛型和陽熱型。蘇珊玉醫師認為,一般人很難自行判斷,最好請中醫師確定,才不至於補錯方向。

秋天因為空氣中溼度下降時,肺、大腸與皮毛首當其衝,乾燥的氣候容易損傷津液,會有口唇及舌咽乾燥、口渴、乾咳、皮膚乾燥、毛髮乾枯、大便秘結等症候。所以從中醫的觀點,秋季養生首重養陰潤燥。

多食用「防燥潤肺」的飲食,才能滋陰養血,像是芝麻、核桃、蜂蜜、乳品等都是秋季陰養潤肺的佳品。從營養學的觀點看來,這些食材富含維生素A、E及膠質,等對於黏膜及皮膚保濕有很好的作用。


新聞資料來源: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

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

身體8個部位最怕冷 中醫公布冬季保暖秘籍

人體有8個部位最怕冷,對它們進行保暖防護尤為重要,只要方法得當,就能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。

  雙腳。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,“腳冷則全身冷”。腎和脾胃的經脈都起源於腳,但由於雙腳距離心髒最遠,血液流經的“路程”最長,血液供應往往不足。自身熱能不夠,就要求助“外援”,最好的辦法是每天用熱水泡腳,促進周身血液循環,使全身都暖和起來。每次泡腳20分鍾,水溫42℃左右最佳,同時可按摩腳掌的湧泉穴,起到調理髒腑、舒通經絡的作用。鞋襪最好保暖透氣、吸濕性好。

  腰部。腰部第二怕冷,它是腎之腑,腎喜溫惡寒,一旦它覺得冷就會立刻“鬧情緒”,男性會腰膝酸軟,陽痿早泄,女性則容易月經紊亂、痛經等。因此,無論男女天冷時一定要穿中長外衣,不要讓腰部裸露。平時可用雙手搓腰:兩手對搓發熱後,緊按腰眼處(位於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3.5寸凹陷處),每天早晚各一次,每次做50~100遍,能溫煦腎陽、暢達氣血。

  頭部。頭為一身之主宰,諸陽所會,百脈相通,一旦受到寒邪侵襲,易引發感冒、鼻炎、頭痛、牙痛、三叉神經痛等。頭部還是最不善於留住熱量的部位。研究發現,靜止狀態不戴帽子的人,在氣溫15℃時,頭部散失的熱量佔人體總熱量的30%,氣溫4℃時,佔60%。所以,天越冷越要給頭部保暖,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,最好是能蓋住前額的。頭部出汗後不要立刻摘下帽子,應先到室內慢慢消汗,避免冷風直吹。此外,每天清晨梳頭百餘次,使頭皮微熱,有利於頭部經絡氣血通暢,促進諸陽上昇,氣血不衰。

  脖子。頸部是人體的“要塞”,上承頭顱,下接軀乾,還是咽喉要道,更是心腦血管的必經之路,這使它“身體”格外嬌貴,一旦受寒,頸椎病、咽炎、腦血管病就會接踵而來。冬天最好穿立領裝,尤其是老人,外出一定要戴圍巾,對預防高血壓、心血管病有好處。

  膝部。膝部受涼可導致關節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縮,引起關節疼痛。保護膝關節的關鍵是保暖防寒,戴上護膝,或選擇膝部加厚的毛褲,注意運動不要過量。除了冬季,雨雪天、夏天空調房中也都不能讓膝關節受涼、受潮。

  耳朵。耳朵體積小,接觸空氣的面積大,熱量很容易散發。外加耳朵皮膚薄,耳廓缺少皮下脂肪的保護,極易長凍瘡。因此外出一定要給它們“穿上”保暖外衣,可以戴上耳包,或用寬大的帽子、圍巾遮住耳朵。從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,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,讓其快速回暖。堅持每天早、中、晚按摩揉搓耳廓,每次約5~10分鍾。

  鼻子。鼻子也經常裸露在外,如果鼻黏膜接觸冷空氣,黏液分泌會減少,毛細血管會變脆,鼻子的“屏風”作用就變差,從而導致病菌進入肺內,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幾率。外出時戴個純棉口罩,但最好不要用圍巾遮擋,以防上面的細菌或織物纖維進入鼻腔。天冷時,可每天按摩鼻翼,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搓熱後,沿鼻梁、鼻翼上下按摩30下。早起前、晚睡前各做1次,可增強鼻部血液循環,提高耐寒能力。

  背部。背為陽中之陽,如忽視背部保暖,易受風寒之邪入侵,耗傷人體陽氣,導致免疫功能下降。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,天氣好的時候,別忘了給後背曬個“日光浴”,熱流會讓全身舒服。

  此外,冬季御寒的外衣還應有防風性,可選呢絨、皮革質地的服裝;內衣要柔軟、吸濕、透氣,以利保溫、乾燥;對易於長凍瘡的部位,如手、耳朵和鼻子,平時應該經常活動或按摩。

文章出處